m6网页版在线登录入口财政部7月20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11.7万亿元,同比增长21.8%。财政支出12.1万亿元,“三保”等重点支出增长较快,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支出分别增长10.1%、8.2%、3.8%。
专家指出,今年以来,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落地见效,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减税降费政策加快出台落地。展望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将继续发力见效,重点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和民生领域,助力今年经济“下半场”。
20日,在财政部举行的2021年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主任刘金云介绍,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7116亿元,同比增长21.8%,比2019年同期增长8.6%,符合预期。
刘金云指出,同比增速较高主要是去年同期收入基数较低和当前工业生产者价格上涨较快,同时反映了我国经济恢复取得明显成效。
从税收收入看,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100461亿元,同比增长22.5%,比2019年同期增长8.7%。其中,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22.5%,主要是工业服务业稳步增长以及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国内消费税同比增长12.8%,主要受成品油、汽车、卷烟销售增长带动;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17.7%,主要是企业利润持续稳定增长;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24.9%,除居民收入增长带动外,还与股权等财产转让和股息红利收入增长有关;进口环节税收同比增长27.6%,主要受一般贸易进口增长29.2%带动。
近年来,我国持续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将制度性安排与阶段性政策、临时性措施相结合,统筹兼顾、系统推进。“十三五”时期累计减税降费超过7.6万亿元。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推出一揽子宏观政策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提升政策实施效果。
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魏岩表示,今年上半年减税降费的具体措施包括继续执行降低增值税税率、增值税留抵退税、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等制度性减税政策;阶段性的减税降费政策有序退出;进一步加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税收减免力度;加大对制造业和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继续清理规范收费基金,加大各类违规涉企收费整治力度等内容。
从财政支出看,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1676亿元,同比增长4.5%。全国财政“三保”等重点支出增长较快,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支出分别增长10.1%、8.2%、3.8%。
上半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15216亿元,同比下降6.9%。在“紧日子”的背景下,如何保障重点支出?对此,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项中新在发布会上回答《经济参考报》记者提问时指出,一是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着力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资金需求,发挥财政资金在支持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腾出更多财政资源用于改善基本民生等重点领域。三是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力支持,支持地方做好基层“三保”工作。四是硬化预算执行约束。确保年初预算安排的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效保障。
今年2.8万亿常态化直达资金基本实现中央财政民生补助资金全覆盖,为地方落实“六保”任务特别是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保基本民生以及基层保工资保运转方面提供了及时有力的财力保障。
刘金云介绍,根据直达资金监控系统数据统计,截至6月底,2.8万亿直达资金中,中央财政已下达2.59万亿元,下达比例达到92.5%,未下达的主要是据实结算资金。地方财政已将2.506万亿元分配到资金使用单位,占中央下达资金的96.8%。
从直达资金的使用来看,截至6月底,各地区形成支出1.635万亿元,支出进度达到63.1%。从支出结构看,各地用于养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基本民生方面支出占总支出的7成以上,支持基层落实民生政策。
地方债发行和资金使用方面,项中新介绍,截至2021年6月末,全国地方已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4800亿元,其中一般债券4656亿元、专项债券10144亿元。经初步汇总,1-6月全国地方发行的新增专项债券,约一半投向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领域重大项目;约3成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卫生健康、教育、养老、文化旅游等社会事业领域重大项目;约2成投向农林水利、能源、城乡冷链物流等领域重大项目。
展望下半年财政收支形势,刘金云表示,从后期走势看,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问题依然存在,再加上去年下半年基数抬高,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并提前享受新增减税政策减收体现在今年下半年,预计今年下半年全国收入增幅将比上半年明显回落。但考虑到上半年收入完成进度较快,经过努力,预计能够完成全年预算收入目标。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着力优化落实机制,持续发挥政策效应,让企业能有更多获得感。此外,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要求,继续完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开好“前门”、严堵“后门”,发挥政府规范举债对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促进作用。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对《经济参考报》记者指出,总体上,上半年财政政策积极贯彻落实“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基调,在经济强基固本、助企纾困、支持科技创新和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较好效果。展望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总体上仍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集中体现在支持构建新发展格局、提高发展的安全性,稳定宏观经济运行,防范化解风险等方面。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蒋震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上半年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基本盘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优化支出结构,重点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和民生领域的支出,对经济建设和民生保障起到财力保障的重要作用,同时,巩固减税降费成果,更加精准有效地为市场主体纾困,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展望下半年,蒋震指出,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要求,将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民生等重要领域加码发力,继续落实落细减税降费,优化税制结构,提升财政政策的整体效能,助力今年经济“下半场”。(孙韶华)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2日消息,目前,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80后”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
“野外踏青也可点外卖,几分钟就能送到!”在四川成都彭州市郊外山区深处的“天空之眼”无人机试验基地,谭晓雪打开“送吧空运”手机小程序,点了一杯咖啡。不到十分钟,一架无人机稳稳降落在面前的平台,打开货箱,一杯咖啡安放其中。
近期,运动状态下的心源性猝死引发关注。专家提醒,在心源性猝死的抢救中,“黄金四分钟”至关重要,人人都应该掌握。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于4日开幕,今年大会出现不少“新面孔”,大模型带动下的人工智能应用,正在市场上找到落地方案。
该同传系统所采用的技术正来自于不久前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多语种智能语音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
日前,在北京亦庄全域人工智能之城创新发布会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向全球企业发布“招贤榜”,推动建设“人工智能之城”。
1日,风云三号F星(以下简称“F星”)正式投入业务运行,接棒风云三号C星,开展全球地气系统综合探测业务。根据部署,F星将尽快与其他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组网业务运行,
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发布33项重要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涉及定位导航、海洋观测、新能源、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这是新修订的《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管理办法》自2024年5月1日施行以来,该局发布的第一批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大位移井技术是有效开发动用海上边际油田储量的利器,采用大位移井技术可节省40%左右的投资费用,这使得一些油田重新具备了开采的价值,该技术可扩增南海东部边际油田储量超5000万吨。
先后生长测量了1000多个样品、一步步提高样品质量,2012年底,薛其坤团队终于成功在实验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清晨,太阳从海平面上缓缓升起,一艘蓝白相间的船舶热闹了起来。一个重达2.5吨的ROV(无人揽控潜水器)基础平台从艉甲板被缓缓吊起、布放入水,展开测试工作。
6月30日,举世瞩目的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深圳至中山的车程从此前的约2小时缩短至30分钟。
7年前,我脱下博士服,穿上蓝色工装,成为新松公司一名研发人员。这些年,怀着“让新松工业机器人技术水平赶超国外,实现国产机器人核心自研自产”的目标,我全力以赴攻克工业机器人创新研发高地,助力新松工业机器人在国际市场的角逐中,擦亮“中国‘智’造”的牌匾。
建设科技强国,向什么要动力?改革,唯有改革!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指引和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
在一项新研究中,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神经科学家培育出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类白血细胞,能促进神经纤维再生。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开发出利用这些特殊细胞的治疗方法,逆转视神经、大脑和脊髓损伤,恢复患者失去的神经功能。
本报记者 余晓葵摄/光明图片6月25日,与会嘉宾在交流讨论。 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最新一批全球153座“灯塔工厂”中,有62家是中国企业,其中不乏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企业。